在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的引领下,中国正加速推进能源结构转型,而绿色电力(绿电)作为清洁能源的核心载体,已成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驱动力。从青海的“绿电7月”实践到全国绿电交易规模的爆发式增长,绿电不仅推动了能源低碳转型,更在减排、市场机制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绿电大幅减少碳排放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落地
青海作为全国清洁能源占比最高的省份,2021年“绿电7月”活动期间,清洁能源发电量达58.1亿千瓦时,相当于减少燃煤264.1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475.4万吨。这一案例表明,绿电的大规模应用能直接降低化石能源依赖,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。
截至2024年8月,全国新能源(风电、光伏、生物质等)装机规模已达12.7亿千瓦,占总装机的40.7%。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持续提升,2024年8月已达到全社会用电量的40%,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电力消费由清洁能源提供,为“双碳”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绿电交易市场崛起,推动能源绿色消费
2021年9月,我国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,允许企业直接购买绿电,以体现其环境价值。这一机制迅速扩大,2023年全国绿电交易量达695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284%。2024年前5个月,绿电交易量已达1481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254%。
绿电交易不仅让企业(如国家能源集团、中国石油、比亚迪等)能够实现ESG目标,还通过绿证(绿色电力证书)制度,让每一度绿电可追溯、可认证,满足国际供应链的低碳要求。例如,跨国企业苹果、宝马等均通过购买中国绿证实现碳中和承诺。
政策创新:从“能耗双控”到“碳排放双控”
2024年8月,国务院发布《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》,标志着我国从“能耗双控”转向“碳排放双控”。新政策不再“一刀切”限制能源消费,而是精准控制化石能源,同时鼓励绿电发展,使可再生能源的环境价值进一步凸显。
此外,《绿电直连发展通知》允许新能源项目与用电企业直接连接,减少电网中间环节损耗,提升绿电消纳效率。这一政策创新为高耗能企业(如数据中心、高端制造业)提供了更灵活的绿电采购方式,加速了低碳转型。
绿电与碳市场协同,构建低碳经济新生态
绿电与碳市场的联动日益紧密。2024年,全国碳市场配额收紧,推动企业购买绿电或绿证以降低碳排放成本。同时,绿证可作为碳减排凭证,与CCER(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)机制结合,形成“电-碳”协同市场。
例如,青海依托能源大数据中心,构建了国内首个全景碳地图,实时监测全省碳排放,为政府决策提供精准支撑。这种“双碳+大数据”模式未来有望在全国推广,优化绿电与碳市场的衔接。
绿电引领未来,加速中国绿色转型
从青海的清洁能源实践到全国绿电交易市场的繁荣,绿电已成为中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支柱。未来,随着政策支持、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完善,绿电将在工业、交通、建筑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,推动全社会向绿色低碳发展迈进。
来源:看氢能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