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《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将绿氢、绿氨、绿醇等低碳燃料纳入优先制定碳足迹核算标准的重点产品范围。这一政策将如何影响氢能、甲醇、合成氨等新能源产业?企业又该如何应对?本文深度解析政策要点及行业影响。
1. 政策核心:绿氢、绿氨、绿醇碳足迹标准先行
(1)工信部《方案》重点任务
优先制定碳足迹核算标准:聚焦绿氢(可再生能源制氢)、绿氨(氢基合成氨)、绿醇(绿色甲醇)等低碳燃料,建立统一核算方法。
推动国际标准对接:支持团体标准先行,成熟后升级为行业或国家标准,并推动与国际碳足迹规则互认。
完善数据库建设: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,为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核算基准。
(2)时间表
2027年前:完成100项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制定,绿氢、绿氨、绿醇位列首批。
2030年前:建成覆盖全行业的碳足迹管理体系,推动低碳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。
2. 为什么绿氢、绿氨、绿醇被优先纳入?
(1)绿氢:零碳能源的关键载体
定义:通过风电、光伏电解水制取的氢,碳排放趋近于零。
政策支持:欧盟已要求2030年航空燃料中1.2%必须来自合成燃料(如绿氢制SAF)。
挑战:目前绿氢成本较高,统一碳足迹标准将助力补贴政策落地。
(2)绿氨:氢能储运的“最佳方案”
优势:氨(NH₃)储氢密度高,可海运、管道输送,适用于化工、航运脱碳。
应用:日本、澳大利亚已布局绿氨燃料船,中国福建、内蒙古正推进绿氨试点。
(3)绿醇:液态阳光燃料的突破口
技术路线:绿氢+CO₂催化合成甲醇,可实现负碳排放(如中煤鄂尔多斯10万吨液态阳光项目)。
下游应用:航运(甲醇动力船)、航空(SAF)、汽车(甲醇燃料车)。
3. 产业影响:谁将受益?
(1)氢能企业:加速绿氢商业化
电解槽厂商(如隆基氢能、718所)将受益于标准化带来的规模化需求。
绿氢项目(如风光制氢基地)可凭借碳足迹数据申请补贴或绿电优惠。
(2)化工行业:推动低碳转型
传统合成氨、甲醇企业需升级CCUS(碳捕集)或绿氢工艺,否则面临碳关税压力。
绿色甲醇出口欧盟、日韩市场更具竞争力。
(3)航运与航空:SAF强制政策倒逼
马士基等航运巨头已订购甲醇动力船,碳足迹标准将决定燃料采购成本。
中国航司需提前布局绿氢SAF,以应对欧盟2030年强制掺混要求。
4. 企业应对策略
(1)提前布局碳足迹核算
参考《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》(GB/T 24067),建立内部核算体系。
接入国家碳足迹数据库,确保数据权威性。
(2)争取政策与金融支持
符合碳足迹标准的企业可申请绿色信贷、碳减排补贴。
参与碳标识认证,提升产品溢价(如绿色甲醇比灰醇价格高20%-30%)。
(3)探索国际标准互认
欧盟碳边境税(CBAM)已纳入氢、氨、甲醇,中国企业需推动核算方法国际对接。
5. 未来展望:中国能否主导绿色燃料标准?
短期挑战:绿氢成本高、碳足迹数据库尚不完善。
长期机遇:若中国率先建立绿氢/绿氨/绿醇碳足迹标准,可抢占全球绿色贸易规则话语权。
标准化推动新能源产业进入快车道
工信部此次政策,标志着绿氢、绿氨、绿醇从“示范项目”迈向“规模化商用”。未来,碳足迹标准将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绿色竞争的“通行证”,而中国有望在这一赛道实现领跑。
来源:看氢能源